/ 传千年绝技,承百年养生。
常有学员问我:“刘掌门,招式都学会了,怎么还是打不出太极的味道?” 每次听到这话,我都想起自己初学太极时的模样 —— 招式练得滚瓜烂熟,太极的精髓从不在招式的 “像与不像”,而在那几句看似简单、实则需用一辈子去体悟的心法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,练好太极拳必须吃透的三个 “易懂难练” 的核心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一个心法:松肩沉肘,看似是 “形”,实则是 “根”。刚接触太极的人,最容易犯的错就是 “端着架子”—— 肩膀耸着、手肘架着,练完一套拳,脖子和肩膀比搬砖还酸。我常对学员说:“松肩沉肘不是让你把胳膊甩得松松垮垮,而是要把肩膀里的'僵劲’卸下来,让手肘自然坠沉,就像衣服挂在衣架上那样,不刻意、不勉强。” 怎么才算 “松”?
我教大家一个小方法:站立时,先把肩膀向上提,提到最高处再慢慢放松,感受肩膀自然下沉的感觉;手肘呢,就像手里攥着个小气球,既不用力捏,也不让它掉下来,保持微微内扣的弧度。很多人练太极多年没进步,问题就出在 “没松透”,肩膀僵着,气就堵在胸口;手肘架着,力就断在腰间,怎么能打出太极 “圆活连贯” 的劲儿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二个心法:以意领气,不是 “运气”,而是 “随念”。不少人觉得 “以意领气” 很玄,甚至刻意去 “运气”,结果练得胸闷气短。其实太极里的 “意”,不是凭空想象的 “气”,而是 “意念引导动作”—— 抬手时,意念先到指尖;落步时,意念先到脚跟。
我教新学员练 “起势” 时,会让他们闭上眼睛:“别想招式怎么摆,就想着'气从脚底起来,顺着腿往上走,到腰上转个圈,再从肩膀传到手上’,手跟着意念动,不是意念追着手跑。” 有个学员刚开始总学不会 “云手”,说自己 “找不到气的感觉”,我让他练的时候盯着自己的手,心里只想着 “手像在云里划圈,慢慢走、别着急”,练了一周他跑来告诉我:“掌门,我好像懂了!不是我在动,是'意念’带着手在动,胳膊反而不酸了。” 这就是 “以意领气” 的妙处 —— 意念在前,动作在后,气就顺着动作自然流动,不用刻意 “运”,反而处处皆 “气”。最怕的就是 “意、气、形” 分家:心里想着东,手上做着西,气就卡在半路,练得再久也是 “花架子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三个心法:舍己从人,是 “拳理”,更是 “处世”。这是太极最核心的 “活法”,也是最难练的一关。很多人练推手时,总想着 “把对方推出去”,结果越用力越容易被对方带倒。我常说:“舍己从人不是'放弃抵抗’,而是不执着于'自己的劲’,顺着对方的力走 —— 他推我胸口,我不硬顶,顺着他的力往后微收,再借他的力把他带偏;他拉我胳膊,我不硬挣,顺着他的力往前轻送,让他扑空。”
太极讲'虚怀若谷’,先放下'我要赢’的念头,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力,才能'借力打力’。” 后来我才发现,“舍己从人” 哪里只是练拳的心法?生活里也是如此 —— 和人争执时,不硬杠,顺着对方的话找到症结,反而更容易化解矛盾;遇到困难时,不钻牛角尖,顺着形势调整方向,反而能 “柳暗花明”。练太极到最后,练的其实是 “不较劲” 的心态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三个心法,说出来不过二十个字,可真要练到 “融入骨子里”,没有三年五载的功夫不行。我常对学员说:“太极不是'练会’的,是'悟透’的 —— 每天练拳时多琢磨一分'松’,多体会一分'意’,多放下一分'我’,日子久了,拳自然就有了味道。”
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,如果你在练拳时遇到了 “松肩沉肘”“以意领气” 的困惑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一起交流探讨。练太极没有捷径,但只要找对了心法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,终能摸到太极的门径。
我是刘绥滨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,国家级非遗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。传承青城文脉、弘扬中华国粹、传播健康福祉,是我毕生使命。愿以武入道,以道养生,做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世界之桥。期待与您同行,共享太极之乐与健康人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配资门户投资,杠杆配资业务,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